怎么防止狗有弓形虫?

储心妍储心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弓形体病又称弓虫病、弓状体病,是由蠕形目弓蛔科寄生虫弓首目异尖科寄生虫引起的,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寄生虫病。人和动物均为本病的适宜宿主;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,但大多数临床病例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。 【病原】 弓首目的寄生虫均寄生在胃肠道内,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,与口腔和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。 根据其生活的不同环境,可分为:

1.肠道线虫:主要寄生在胃肠道内,包括蛔目异尖科(Hymenolepis nana)和蛔目异尖科蛔目异尖科(Enterobius vermicularis);

2.口腔线虫:主要寄生于舌下和扁桃体上,包括异尖线虫属(Isopirus)及蠕目异尖科蛔目异尖科(Orthoedra cuniculata)等;

目前研究得最彻底的是异尖线虫属,因其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,而且容易在实验室培养繁殖。 异尖线虫属,又称海兽胃线虫,属于寄生虫中的寄生虫。 成虫细长,呈圆柱形,尾部稍扁,体部可伸缩,整体呈C型弯曲;

前端较细的部分呈锥形,有4对触须,其中有一对很短的附属刺称尾须,每根触须的顶端有10个小突起,称为触须端器。后端为圆形的头部,两侧有耳状突。整个身体由头、颈、躯干、腹足和尾部组成。 虫体中轴有5个横纹,每一横纹上有4个棘突,背部中央有背甲覆盖。腹面有两片半月形的腹膜。 腹部可伸入肛门或口腔内。

幼虫早期无口无消化管道,形态与成虫相似,以后幼虫发育为具有消化道的幼虫阶段,形似线虫,两端略细,体表形成环纹。

【生活史】 异尖线虫属的寄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,一般需经两次传染方可致病。 第一次传染是虫体在外界环境中获得感染(外界病原体主要是水生生物),进入消化道后在胆道系统中发育为带有消化管的幼虫期。

第二次传染是在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继续发育,并产生毒素和酶类,引起胃肠炎症反应及消化道功能紊乱,还可出现神经症状。 由于幼虫期的异尖线虫属线虫无固定咀嚼器官,因此只能吞噬经过滤过的食物,不能有效消化蛋白质,只能消耗消化道内的糖类和少量脂肪。为了维持生命活动,它必须要不断地移动到消化道壁的吸收表面,从消化道壁摄取营养成分。在这个过程中,异尖线虫属会释放各种酶类和水解作用,从而破坏消化道壁的结构,导致营养物质丢失或者吸收不良。同时,这些酶类还会水解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,破坏肠腔内的正常微生物生态系统,使得细菌群落失衡,致病菌过度生长,诱发机体中毒。

如果异尖线虫属所分泌的毒素对全身的影响较大,则会出现腹泻、消化不良、营养缺乏甚至贫血等症状。若只影响消化道局部,则可单纯表现为腹痛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功能性障碍。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患者,如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影响体格及智力的生长发育。

阿莉欣阿莉欣优质答主

弓形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,任何哺乳动物几乎都可以感染弓形虫。但弓形虫有明显的宿主选择性,猫、狗属弓形虫的终末宿主,而其他动物包括人则属中间宿主。猫、狗感染弓形虫后的症状一般较轻微,但会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的卵囊,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,而这些卵囊在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抵抗力,可长时间保持其感染性。中间宿主主要通过食入这些具有感染性的卵囊而感染,感染后的中间宿主,虽然自身通常不会发病,但体内生成的无孢子的包囊在各组织器官内长期存在,当这些具有感染性的包囊,通过各种途径被其他中间宿主或更高级的宿主(包括人)食入后,则会在这些中间宿主和人身上发病。

因此,猫、狗是弓形虫的传播源头,其排出的卵囊经一定时间发育后才具有传染性,通常这一段时间为1~5天,所以,经常清理猫、狗粪便,在猫、狗排便1~5天污染的物质还不能排出,也就是还处在不具传染性的阶段被清理掉,这样接触被感染的几率就很小。其它的预防措施如,生熟食品的刀具、砧板等不要混用,以防止生食上弓形虫污染熟食,生的肉和其它食物不要混放,防止食物交叉污染,饭前洗手等等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