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德为什么要作髋肘?
人类学里有个指标叫“髋肘差”(sacrum-elbow index,表示双臂平展时,肘部宽度与臀部宽度的差值),这个指标可以解释东西德人身高差别的来源。从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,西德人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3厘米,东德则只增加了6厘米。而根据人类学家Florian Witzel 的研究,西德人身高差的90%来源于上身的增长,东德的80%则来源于下身的增长。这与东西德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关。
从下身来说,东西德人的差异并不大,西德稍微更长一点。而从上身来说,西德人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东德。这与东西德不同的营养和运动条件有关。东德的经济条件明显不如西德,因此在营养上不如后者优秀,这导致下身在生长发育期得不到优化的营养,而出现增长受限。而上身差异则与运动有关。西德人的运动机会远远多于东德,在双臂展开的运动中有更优秀的表现,而通过这些“牵张刺激(tension stimuli)”可以使上身骨骼的骨骺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,使上身增长。这个过程被称为牵张力促进生长学说。
这个理论来自于W.T.Gould 对加拿大土著居民因纽特人(Eskimo)的研究,他发现因纽特人(尤其是男性)的上身和下身长度存在明显差异,他认为这是由于这个民族常年进行皮艇运动,双臂外展划桨使上身得到了异于下身的锻炼,因此上身显著比下身更长。
牵张力促进骨骼生长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验室动物研究得到证实。M.Buckley在研究中将小鼠的一侧肢体增加固定重量,以给予骨骼牵张刺激。结果发现,受到牵张刺激的一侧,骨骼的生长速度显著增加。
而东德的运动体系则注重爆发力和短时重复力的运动,如举重等力量训练和短距离竞速。这些运动不能给予骨骼有效的牵张力刺激,也无法使上身得到显著锻炼,因此东德人的上身增长幅度不如西德。
虽然德国已统一近三十年,但东西德人在身高上仍有显著差异。根据德国营养学会统计的德国13岁孩子的身高,2009年西德男童平均身高比东德男童高3.2厘米,女童高1.6厘米。这个差距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63%,但身高差仍存在。